日本国的君主为什么是天皇而不是国王
这个问题我能回答。汉语中皇帝一词是秦始皇发明的,这点毋庸置疑。但是,有的外国的国王也称皇帝,难道这词也是学的?其实不是,这是翻译的原因,比如俄国最高统治称者称“沙皇”,这个沙皇一词就是我国古代人翻译的,他的真实词语是———Tsar,这个词是“恺撒”的意思,但是我们并没有给他翻译成凯撒。又比如埃塞俄比亚的统治者也称皇帝,但埃萨俄比亚人称他们的统治者为“万王之王”,翻译成汉语就是皇帝了。但是,有一个国家不是翻译的原因,准确的说不是我国人翻译的原因,这个国家就是日本,日本的统治者称为天皇,这名字听起来很霸气,我国历史上只有唐高宗自称过“天皇”。那么日本天皇这词是怎么来的,面对日本人从倭王称为天皇,一向看重称号的中原统治者为什么不兴兵呢。其实日本国王不是一开始就称天皇的,累死他们也想不到这个词,这个词最早的文字记载是日本689年颁布的《飞鸟净御原令》,细心的你可以从时间找到答案,唐高宗在位时间是649—683,其实日本的统治者在唐高宗之后称天皇,是直接抄袭了唐高宗发明的称号。此后,日本的统治者就一直称天皇了。而直到清朝同治年间才称呼日本统治者为天皇,之前都是不承认的,都称呼日本国王。在天皇这词出现之前,日本人称他们的统治者是“大王”或者是“倭奴王”,别看倭奴这个词不怎么样,但是日本人用的很开心,一用就是六百多年,《后汉书·东夷列传》记载,建武中元二年(公元57年)倭奴国派使者向汉朝进贡,愿为大汉的臣藩,请求汉朝皇帝赐名。光武帝第一次看到身高不足一米四的成年男子,便赐其国名为“倭奴国”,国王就封为了“倭奴国王”,同时赐给他一个小金印,金印上刻的是“汉倭奴国王印”,倭奴国前面加了个“汉”字,从这点看,名义上日本是汉朝的藩属。所以日本人现在还把这个印当做国宝,殊不知这是古代日本向跪下磕头求国名、求封国王的见证。所以在唐代之前,人都称日本为倭奴国,而日本这个国名据说是武则天赐的。但是话说回来,所谓天无二日,倭奴王称帝,为什么中原王朝的统治者不兴兵呢。《隋书》记载,隋炀帝时期,倭奴国派使者出使隋朝,在国书中写道“日出处天子致日落处天子,无恙乎?”炀帝看了很生气,对鸿胪卿下令说:“蛮夷书有无礼者,勿复以闻。”隋炀帝的意思就是蛮夷无理,别理他。此时的隋炀帝心里不是不想,只是中间隔着大海,如果日本离再近点,估计早就成的一部分了。而且不还有一个原因,就是压根没瞧得起倭奴国。这也是后来历代皇帝不出兵日本的原因,当然忽必烈除外。此次倭奴国得瑟了一下,因为对日本没有进行惩罚和制裁,后来日本就更是厚颜无耻的自称天皇了,当然,在唐朝时,日本给唐朝的国书中都是称臣的,所以倭奴王称天皇这事,的皇帝很长时间是不知道的。后来知道时,也从未承认过,直到清朝。日本遣唐使路线从日本的国名和日本国王的称呼来看,日本受的影响非常大,只是的皇帝们没想到这个无理小邦会在千年后成大患,否则,这个倭奴国早就成为一个传说了。
张辽的绰号叫“召虎”,召虎是谁
召虎,或作召伯虎,西同人,名虎。召公奭后裔。封于召。周厉王虐,虎谏,王不听,卫巫监谤。虎再谏,又不听。终为国人所逐,流于彘。太子靖避居于召虎家,虎以己子替死。万王死,拥立靖为宣王。时淮夷不服,宣王命虎率师讨平之。宣王加封申伯地,虎为之经营。卒谥穆,称召穆公。
据考证,这个召虎是西周初年与周公姬旦(周文公)共同辅政的召公姬奭(召康公)的后人,世袭相传,召虎即召穆公姬虎。按司马迁《史记》中说,共和行政是周公、召公共同行政,这里的召公就是召穆公姬虎(召虎),宣王时期是重臣。
他是周宣王时期的名将、贤臣,任大宗伯,后周宣王托孤于召虎、尹吉甫,周幽王继位不久便去世了。
也是西周气数将尽,尹吉甫、召虎一班老臣,相继而亡。幽王另用虢公、祭公与尹吉甫之子尹球,并列。
召虎如此行事,从个人伦理上来讲,有点残忍。但是以君臣之道来论,在古代,却是备受推崇,乃忠臣之楷模。不管怎样,召虎这件事,在政治上是极为成功的。周厉王死前和周宣王继位前的14年左右的真空期,朝臣推举周定公和召虎共同代天子执政,维护周王朝的行政运转和王朝稳定,史称“共和行政”。
张辽是三国时期魏国名将,字文远,雁门马邑(今山西朔州)人,与乐进、于禁、张郃、徐晃并称为曹魏“五子良将”。昔从属丁原、董卓、吕布。及吕布败亡,归曹操。为中郎将,赐爵关内侯。辽随曹军征讨,战功累累。与关羽同解白马围,降昌豨于东海,攻袁尚于邺城,率先锋斩乌丸单于蹋顿于白狼山,又讨平梅成、陈兰等贼寇。曹操赤壁败退,独任张辽引李典、乐进等守合肥,以御孙权。后孙权引军入寇,张辽率队迎击,以八百之众袭孙权先锋,挫其锐气,后孙权军感染瘟疫,敌军十万退却,追击时,差点活捉孙权,威震敌国,名扬天下,拜为征东将军。 三国时期,战功很高的武将很多,比如关羽张飞,但是能够善始善终的武将却不多,可张辽却做到了。曹操去世后,曹丕继位,对张辽更加看重。比如一次张辽得了重病,曹丕亲自派御医去给张辽医病,其频繁的程度已经达到上一波御医尚未回来,下一波御医已经前往,故此竟发生了御医在路上不断相遇的情况。
公元222年,张辽尚未病愈,孙权背叛曹魏,向曹魏用兵。曹丕令张辽和曹休御敌,结果孙权听说张辽来了,心里十分害怕。后孙权之将吕范等率兵夜袭,结果又被张辽击溃,缴获舟船兵器无数。
此战之后,张辽病情加重,不久去世。
从政治层面来讲,召虎之功是张辽不能比的,毕竟召虎有保护太子姬静、以及长达14年的“周召共和”成绩。但是在从军事成就来看,张辽又是远远高过召虎的。召虎之军事成绩仅一个平定淮夷,而张辽之成绩则是累累战功,对曹魏的基业立下了汗马功劳,位列五子之首,是当之无愧。此外,张辽不仅个人作战勇猛,还比较善于统兵,可以说是勇谋兼备之良将,正如曹操对张辽的评价:“武力既弘,计略周备。”
想做网络游戏工作室,没有门路怎么办
先替别人打工学习经验,等经验丰富了再另立门户。
新石器时代,良渚文化玉器中有哪些造型独特
最近刷爆朋友圈的抖音「文物戏精」的视频,就收录过浙江博物物管收藏的良渚「三叉玉器」:
商人出身的吕不韦是如何用计谋掌控整个秦朝
吕不韦是战国时期卫国人,祖籍阳翟,早年经商,往来于卫,赵之间,买贱卖贵,积累家产万贯,后来弃商从政,官至秦国丞相,辅佐秦国两代帝王13年,颇多建树。
吕不韦重视农业生产,大力推广普及铁制农具,用牛耕田,提倡深耕,施肥等当时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,值得一提的是,当时任用韩国水工郑国,开挖水渠,引河水灌溉农田,水渠即郑国渠。范文澜在《通史》中指出,战国时期治水有专门专家,能施行大规模水利工程。是古代文化的一大成就。吕不韦是当时开挖此渠的决策者和执行者
吕不韦关注军事斗争形式,他文韬武略兼备,在主持政务期间,继续推行军功制,胜仗则赏,败仗则罚。
吕不韦注重培育和选拔人才,据史书记载,吕不韦执政13年,曾14次任命等将军率兵进攻韩,赵,魏,楚当秦始皇执政时,秦国疆域对比齐,燕两国,已占优势,为后世秦始皇统一全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吕不韦还在执政期间集合门客,历时8年,编撰了“备天地万物古今之事”的《吕氏春秋》为后世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文化遗产。